城市化浪潮推動全球建筑業空前增長,對遏制氣候變化的努力構成挑戰。中國能否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建筑行業的角色至關重要。建筑行業實現“碳中和”是可以做到的,但必須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行業標準、教育培訓和社會意識強化等方面付出長期努力。
在9月22日舉行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中國朝著這一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建筑行業的角色至關重要。
//從何而來//
建筑業占全球能源和過程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的近40%。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發布的《2019年全球建筑和建筑業狀況報告》,2017年至2018年,全球建筑行業的排放量增長了2%,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更令人擔憂的是,到2060年,全球人口有望達到100億,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要容納這些城市人口,新增建筑面積2300億平方米,需將現有建筑存量翻倍。如此巨大的建筑需求,加上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意味著建筑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持續上升。
中國建筑行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現有城鎮總建筑存量約650億平方米,這些建筑在使用過程中排放了約21億噸二氧化碳,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20%,也占全球建筑總排放量的20%。這部分碳排放被稱為“運營碳排放”。
在此基礎上,中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相當于全球新增建筑總量(61.3億平方米)的近三分之一。工程建設每年產生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1%,主要來源于鋼鐵、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產和運輸,以及現場施工過程。這部分排放被稱為“內含碳排放”。
//雙管齊下//
鑒于建筑行業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性,為了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必須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建筑業的碳排放。IEA和UNEP的報告建議,建筑行業應采取適當措施扭轉其碳排放上升的趨勢,并以每年3%的速度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但到2050年,現有建筑面積的近三分之二仍將在使用。因此,要建設低碳或“碳中和”的建筑環境,就必須同時解決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問題,即內含碳排放和運營碳排放。這就要求到2030年新建建筑應達到凈零碳排放。
然而,建筑行業目前的排放水平對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構成了挑戰。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能耗統計專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19)》,中國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將繼續增加,達到峰值時間預計為2039年前后——也就是說,在全國碳排放總量達峰之后,建筑行業的碳排放仍將繼續增長9年。因此,中國能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建筑業的表現。
能源轉型委員會 (ETC) 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建筑業可以實現碳中和,但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建筑脫碳,就需要對該行業進行徹底改革。例如,在明確而強有力的政策推動下,建筑業應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被動式建筑”設計,提升材料效率,推廣使用低碳材料、高效隔熱建筑圍護結構以及照明設備和電器。
被動式建筑 (passive building):指通過自然采光、太陽能輻射等被動式節能措施,與建筑外圍結構保溫隔熱節能技術相結合,不使用主動的采暖和空調系統就可維持舒適的室內熱環境的建筑。//努力方向//
中國的建筑行業要實現“碳中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建筑行業應該制定具體的“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必須在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以確保中國履行其“碳中和”承諾。
其次,要對建筑行業所有部門的碳排放進行測算,使用生命周期評估方法進行量化。
第三,有必要對行業標準和規范大幅度修改,因為要實現“碳中和”,該行業幾乎所有的標準規范都需要整合節能減排的相關要求。
第四,應全面、明確地出臺促進“碳中和”的政策法規,以及其他相關的經濟、財政、金融和自愿標識政策(特別是綠色金融政策)。
第五,要實行包括碳稅和碳交易在內的碳定價。碳定價是強制行業及企業二氧化碳減排的有效手段,因此整個行業的碳排放——包括內含碳排放和運營碳排放——應該盡早納入碳交易市場。
第六,由于政府、開發商、設計單位、承包商和用戶等各方對“碳中和”的認識理解不到位,因此政府應擔負起更多的“科普”責任,組織培訓項目,提高對碳中和的認識和相關能力。
第七,應加大宣傳力度,幫助人們認識到“碳中和”的重要性,鼓勵他們養成環保習慣。大學應該開設以“碳中和”為重點的環境課程和專業,為未來培養人才。同時,在中小學開設此類課程也很重要。
此外,中國還應大力開展國際合作,這不僅將有助于中國的“碳中和”工作早日走上正軌,還將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當中國在促進“碳中和”方面獲得一些經驗時,還可以幫助其他國家達到《巴黎協定》的要求,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總而言之,達到“碳中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中國建筑業可以實現這一宏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