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迫在眉睫
在城鎮或鄉村,看似悄然佇立的高樓大廈、樓臺庭院等各式建筑背后,卻有著不小的“動靜”:每棟建筑每時每刻都消耗著能源,排放著對環境有害的物質。比如在北方一些地區的老式高耗能住宅,因采暖每年多耗標準煤達上千萬噸,多排二氧化碳50多萬噸;到了夏季,空調高峰耗能也十分驚人。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建筑業也進入鼎盛時期。據統計,前幾年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同時,建筑能耗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與日俱增,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現在的30%左右。高耗能建筑消耗大量資源,比如鋼材、水泥、木材、玻璃和塑料制品等,還產生碳排放,僅到2000年末,建筑用能的增加對全國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已達25%。
各類建筑中,公共建筑能耗比例最大,未來這一比例還將提高。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院魏崢博士對本報記者分析說,在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貢獻比重日益增加。第三產業的大部分活動都在公共建筑內進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辦公、商場、醫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強度也會不斷增加;同時,在公共建筑里,人員密集,生產、生活活動集中,對設備和空間的要求不斷提高。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衛生與健康問題引起更大關注,隨之帶來的建筑設備和機電系統更新升級可能進一步加大能源需求,從而推高相關建筑能耗。
面對如此龐大的建筑耗能,節能減排迫在眉睫。在2019年7月召開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要聚焦重點領域,其中包括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建筑節能改造?!督ㄖI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最新發布的《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
綠建意識提升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啟建筑節能降耗的步伐,當時頒布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當地通用設計能耗水平基礎上節能30%。目前,全國已初步建立起以節能65%為目標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體系,部分地區執行更高的75%節能標準。
隨著全社會節能環保意識的提升,企業開始在建筑領域積極應用先進的生態環保技術,大量節能示范工程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涌現,比如上海中心大廈,應用的節能環保技術涉及照明、采暖、制冷、發電以及可再生能源領域,每年能為大廈減少碳排放2.5萬噸;廣州珠江城大廈玻璃幕墻安裝有光伏發電設備利用日照發電;建筑面積逾30萬平方米的成都來福士廣場,外墻安裝的低輻射中空節能玻璃,最高可以降低建筑能耗達70%以上。
近十年間,建筑節能工作深入穩步推進。針對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政府通過開展節能專項工作、節能專項驗收等措施,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管理。對于既有居住建筑,政府投資進行改造,居民一般不需出錢,自有住房就得到了全面節能改造。
魏崢分析說,這幾年,我國新建居住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的節能工作很有成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可以通過節能設計標準、節能審查、節能專項驗收等技術和行政手段實現了有效管理。
“對大型公共建筑的節能問題,我國主要是通過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來進行指導和約束的,這項工作從2005年到現在,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績非常顯著,特別是最近10年,變化非常大,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整個建設的各個環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專業總工徐偉對本報記者說。
公建節能需突破
全球范圍內,新建建筑只占存量的2%,基本上都是既有建筑。與新建建筑不同,既有公共建筑包括辦公樓、醫院、學校、文體科技類場館、公共交通站、私營企業或個人經營的寫字樓、商場、餐飲、賓館等,這些建筑一般由各類業主直接進行管理,缺乏強有力的政府主管部門的行政管理。既有公建節能是個困擾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問題,即便在歐美發達國家,推動既有公建的節能改造與節能運行也是舉步維艱。
既有的公共建筑每年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部民用建筑領域能源消費的38%。大型既有公共建筑因存量大且能耗強度高,一直是節能工作的重要領域,但也是進展最為緩慢的領域。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發布的《建言“十四五”——中國既有公共建筑節能工作的困境與突圍》報告認為,如果不能實現體制機制上的突破,既有公共建筑低能效導致的建筑能耗不合理增加,不但會影響國家碳排放達峰目標的實現,也將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不過,隨著全社會節能意識的增強、經濟業態調整的深化、建筑機電設備的批量老化、房地產行業向存量更新經營模式的轉變、國內建筑節能技術的迅速發展等,既有公建節能原地踏步的局面很快將得到改變。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大潮的引領下,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已經日趨深入人心,全社會追求綠色建筑發展的共識也催生了公眾對于綠色健康公共建筑空間的需求。此外,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都為建筑領域破解以往數據獲取難、建筑運行高度依賴物業管理人員的水平和經驗積累等困境帶來了新的機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潘支明對本報記者說。
2019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綠色高效制冷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40%以上,實現年節電4000億千瓦時左右的目標。該行動方案為大型公建中常見用能設備和產品開展分系統能效提升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以落實和深化《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為契機,進一步擴展系統能效的概念。”潘支明建議,對大型公建中常見用能設備和產品按照其實現的分系統功能進行集合,推動相關產品的集成化和標準化,實現由對單個產品能效的關注上升到分功能子系統能效的考察,最終助力實現公共建筑的整體高效綠色運行。